欢迎访问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官方网站!
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> 全域鸣沙山> 舌尖美食> 浏览文章

敦煌拨疙瘩炒面

2020-04-10 19:23  来源:鸣沙山月牙泉  阅读:0

  “拨疙瘩”是敦煌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饭食,在农村几乎人人都会做。敦煌人做“拨疙瘩”不放盐,因为放上盐面团就会上劲,也就是说有了“筋骨”不易煮透。不放盐做出来的面疙瘩容易熟,中间有蜂窝状的细孔容易消化,再粗也不会“胀”着人,并且在搅好面团后再放一点儿醋搅匀,这样做出来的面疙瘩滑溜爽口。如果在家中做这种饭食,可做成汤面吃也可干拌吃,干拌吃时将韭菜放入开水锅内略烫一下既捞出,用凉水过凉后切碎,再撒上一点盐面拌匀后放在饭食上(也可配其他菜肴吃),再拌上油泼辣子、醋、油泼蒜泥等,那股香味真让你吃了一碗还想第二碗。若做成汤面吃则用肉丁、木耳、金针、香菇、西红柿和其他新鲜蔬菜,用调味料煸炒好后加入适量清汤,调制成臊子汤再放入煮熟的面疙瘩既成。

  其实“拨疙瘩”的做法和名称还是有来历的,它是旧时敦煌农村人下湖滩打柴火时,为了图省事、图方便,将面粉内加入适量水和成稠面糊,然后用筷子搅得光滑上劲,再用一根筷子顺着碗沿将面糊拨成筷头粗两头细,甚至小指粗的面疙瘩下入滚水锅内,盖上锅盖煮熟后捞在碗内就着咸菜、油泼辣子、老黑醋吃的一种地道的民间饭食。由于它制作简单、食用方便、形状独特,所以又被称为“懒汉饭”、“光棍饭”等。还有一种形状细而匀,长不过寸两头尖被称作“拨鱼子”的面食,其做法与“拨疙瘩”基本相同,只是在和面时须放入少须盐,这样做出来的面食有筋骨,不过制作技术性较强。所以说“拨疙瘩”是敦煌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面食。

  也许有些人会想起敦煌人被有些外地人称为“敦煌疙瘩”的事来,就是因为上述原因才被安西(现为瓜州县)等临近县份的人以此称敦煌人为“敦煌疙瘩”。就像安西(瓜州县)人喜欢“刀把子”就着黄瓜吃;高台人喜欢吃“韭菜盒子”一样,称安西人为“安西黄瓜”,高台人为“高台合子”等,是属于一种民间戏虐性的称呼。

  另外如“炮仗子”、面片子等,也都是敦煌民间普遍食用的饭食,其中“炮仗子”是以其形状如鞭炮;“面片子”又被称作“揪片子”,是西北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饭食,加上不同的配料和佐料,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吃法。据有关“敦煌学”专家考证,早在唐代时敦煌就有“揪面片”的吃法,不过那时不叫“面片”而是叫“剥脱”。另外,“敦煌拉条子”、“臊子面”、“叶子面”以及敦煌黄面、酿皮、凉粉等等都有其独到之处。

  敦煌沙洲市场小吃广场有一家疙瘩面馆很出名,味道相当的好吃!

责编:鸣沙山月牙泉
在线预订
投诉咨询
互动中心
门票约定

扫一扫
在线预订门票

咨询电话
0937-8883388

返回顶部